以一款失败产品Guestboard为例,讨论如何改造这个聚焦婚礼市场的产品

最近留意到一款聚焦婚礼细分市场的应用:Guestboard。目前还处于Beta版本,自然也未暴露出盈利模式,原谅我分享了一个没流量的试验品。其实有时候分析还没跑起来的产品也是有助于发现新点子,并且很容易能做出有超越性的东西。之所以被这个没多少流量的产品引起了注意,纯属因为激发了好奇心和一通瞎想,或许歪打正着也能启发正在关注这个市场的人呢?

通常提到婚礼,一般只会联想到婚礼策划、婚礼用品、婚纱、预定场地、摄影摄像等相关联的行业,而Guestboard则聚焦在邀请婚礼来客、做计划和交流上,这个点如果从中国的婚礼传统上去看,着实有些看不懂,毕竟聚焦婚礼活动这件事本身不具备长期的用户黏性。先看下创始人Peter怎么说:

Whether it’s great or not has yet to be seen, but we’re in the wedding space, helping guests connect and plan collaboratively (guestboard.co). We target bride/grooms in the early planning stages, obviously, but we also want the wedding GUEST market to know about us, which is a tough market to reach.

So we spun up a fun website called Hell of a Wedding (hellofawedding.com) that features anonymous, hilarious, and embarrassing wedding stories submitted by users. It’s pretty simple but it’s engaging, cheap, and is a natural segue into the conversation of building a better guest experience.

Peter Vandendriesse

其中加粗部分的文字表明了他们目前瞄准的是将要举办婚礼的新人们早期的计划阶段。其实着手点还不错, 结过婚的(男)人都知道,婚礼筹备如同恶梦,找婚礼策划,联系酒店,找摄影师,什么都希望找符合心意的,甚至不惜砸重金,还要搭上不少精力去协调,谁也不希望人生留遗憾。看了Peter另一个网站Hell of Wedding才知道,原来办婚礼在哪个国家都是件劳人的事儿。

我留意到在Hell of Wedding网站底部有一行提示文字”Avoid wedding nightmares with Guestboard”。看来Guestboard初衷是想作为一款工具帮助新人来解决繁杂的婚礼筹备环节,所以顺藤摸瓜,去大概扫了一遍它都提供了什么样的功能,其实网站头部的展示图基本就能概括了,然而我又假装要结婚的人注册操作了一遍。

目前功能其实比较单一:

  1. 按事件分类的Board讨论版,所有参与婚礼筹划的人都可以在此发起话题和交流。
  2. 事件的时间提醒和计划。
  3. 邀请客人的名单信息,通过邮箱给客人发送邀请函。
  4. 聚合第三方商家信息。靠Affiliate获取推荐分成么?

我靠,好像没什么可分析的,这四个功能,都可以使用手机上常用的App实现。比如群组聊天,备忘录,通讯工具和Yelp之类的应用搞定,完全没摸到痛点上。

直接借这个产品的出发点,结合国内情况,说说我对这个产品的奇葩改造想法。

以前我所在的一家创业公司,业务主要以公司年会、酒会、商务宴会等需求提供上海本地的在线酒店预定的业务,融了钱,团队一度扩大到一二百人。后来业务萎缩,裁人,并把方向转向了需求更大更频繁的婚礼酒店预定了,而且婚礼酒店预定难也是个普遍的痛点。外加上海不缺一场婚礼花100万以上的人,主管当时想到这儿抽烟都呛着了,就撂了一个字,干!

公司从上到下,除了扫地阿姨以外,都送了本营销秘籍,还要求每天下班都要开会分享学习心得,我也假装学到了一些思路。

明确用户特征

用那个什么总的话说,结婚从新房装修开始,到酒店的挑选,都他妈是女的说了算,男的为了表达对爱的忠诚,基本都是迎合态度,国情。所以,也就是说女性是主导用户,产品从设计一开始,就应照着女性思维走,得感性,得顺着她们某些时候盲目热情贴上去,而不是死死的把功能摆在那儿,你爱用不用。 从这点来说,有没有觉得上面的Guestboard的设计有些太生硬了?

新娘心里比谁都有谱

关于婚礼筹备的计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不排除有极度严谨的媳妇儿一定要像Guestboard创始人所认为的那样去列详细的清单,除此之外,其实大部分新娘心里不是一般的有数。我对这点的认知,是从当时泡在篱笆网论坛刺探用户需求的经历中得出的。她们自己在心里早就计划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而如果你一定要去让她们用你的工具组织这些计划的话,作为产品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助手,去协助她们完善,去发现她们可能遗忘的细节。

其实简单说,你只要做一件事,就是设法知道用户当前要做什么就够了。怎么知道?从产品入口环节就去设法搜集这样的数据,然后对接自己的业务方向或功能。以Guestboard的事件计划功能为例,假如当你获取到了该用户正在通过Deals栏目寻找婚纱摄影的地方时,自动生成一个事件计划列表,并通过消息推送的方式去引导用户完善该计划详情,以及有目的性地推送商家信息,比生硬的把Todo-list放在那让用户自己去填写规划要好很多,毕竟全世界的准新娘没几个是做产品开发出身,规划婚礼计划不是做开发任务管理。

整合主流社交媒体

“影响她们最终的选择都是基于某姐姐的建议”。这是当时公司开会七嘴八舌不可开交时,一个新来的娘炮脱口而出的话。当时有几秒钟寂静,然后头儿说了句: “靠,你真是个好姑娘!”。

给这类产品加入社交元素必不可少,但又得适度,因为毕竟不能偏离业务核心方向(我假设它依然是个工具),除非本身就是做社交产品的,否则还是和主流社交媒体整合会更取巧一些。Guestboard的Deals栏目其实就是推送商家信息,大概这也是唯一能看得见的盈利途径,这块其实可以做得很细,把事件计划功能当作穿针引线的元素,将流量引入到这个版块。那时据说篱笆网可没少在这个版块上赚钱。

分享建议促成的转化率,要么基于数量庞大的弱关系推动(用户点评),要么基于为数不多但有力度的单向或双向的强关系(朋友、话题领袖)。那分享者从哪找? 像上面所说,和主流社交媒体以某种形式整合,是个捷径,同时也是从社交媒体传播中获得流量的好方法。毕竟转移关系网是很困难的事,你不能强求用户去做这样的事,除非你有绝逼酷的大招去帮用户这么干。

邀请客人和名单管理

下图是Guestboard的邀请页面,还用上了CSV,技术派硬朗风:纯爷们儿做出功能从不鸟你。

邀请客人和名单管理可以像事件规划功能一样,由产品辅助完成。结合社交媒体的整合,将邀请通过社交媒体发出,当客人确认之后,产品收到反馈信息自动记录名单,技术上不难实现。举个例子,产品可以绑定新人的主要社交媒体账号,或者电话簿,由此发送邀请,这个功能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Guestboard的流程是要求新人自己操作,填写客人姓名,电子邮箱,然后一一发送,等待客人通过邮箱里的链接确认。需要强调的是,产品设计者把应用场景搞错了,这不是在Basecamp里邀请项目成员啊,况且邮箱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在工作中。

总个结

Guestboard这个产品从设计开始,就把用户特征和应用场景忽略了。所以之后,不过就是陷入到了错误的思维里,按部就班地实现自认为有用的功能罢了。在这点上,大街上两元店的人群定位和“陈设”都比这个精准。

回到Side Project的话题上,如果你想做一个小而巧的独立产品,并且实现或多或少的可持续收入,你得保持运用自己所长去帮助你的用户解决问题这个中心思想坚持一百年不动摇,明白产品设计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并且价值的交换是双向的。

我不是产品设计科班出身,只是喜欢分析产品。瞎喷这么多,如果你还真的看完了,我认你做大哥。